在各種雪板的規格數值中,有一些很容易讓人混淆的規格名稱,而不同品牌對於這些規格的定義也有些許不同,常常讓人摸不著頭緒。
這些意味不明的規格名稱就是:Effective Edge 和 Contact Length(又稱Running Length)。
更讓人困惑的是,有些品牌在規格表上只提供 Effective Edge 數值,有些只提供 Contact Length 數值,有些又說 Effective Edge 就是 Contact Length (我個人認為定義不同)。
因此,根據自已的經驗和理解,整理了這一篇徹底說明,希望幫助有興趣暸解更多的雪友們釐清這些規格數值的定義與對於滑行的實際影響。期待有朝一日各品牌可以統一這些定義並完整提供 Effective Edge 和 Contact Length 規格。
什麼是 Effective Edge
Effective Edge 定義

Snowboard Effective Edge
根據我的經驗和理解,Effective Edge 是指:
- 從雪板板頭(Nose)最寬處到雪板板尾(Tail)最寬處的金屬鋼邊(Edge)長度(如上圖)。
中文我直接翻作有效鋼邊,跟日文『有効エッジ(edge)』一樣直翻!
這段鋼邊長度正是當滑行者在進行單板運動的過程中,將鋼邊立起時,與雪面接觸的鋼邊部分。我個人認為會根據板型(Camber Profile)而有些許變數,但就我所知,Effective Edge 的數值測量並沒有將板型列入考慮,只是純粹測量板頭最寬點至板尾最寬點的金屬鋼邊長度。
影響 Effective Edge 的因素

單板雪板 Effective Edge、Nose Length、Tail Length 相對圖
如上圖,在相同雪板長度(Overall Length)的條件下,影響 Effective Edge 的因素有:
- 板頭和板尾長度。 板頭和板尾越短,相對的 Effective Edge 越長。
- 鋼邊弧度 Sidecut。Sidecut Radius 數值越小,板子本身看起來有腰身曲線(比較苗條),鋼邊拱形程度越大,造成 Effective Edge 越長。相較於板頭和板尾長度, Sidecut 造成的差異較小。
與滑行之間的關係
〖 Effective Edge 較長的雪板 〗
滑行(鋼邊立起)時鋼邊與雪面接觸範圍廣,穩定度高,特別在高速時感受明顯。
因此,為Carving 性能設計的雪板 Effective Edge 都比一般雪板長。
與雪面接觸範圍廣,摩擦範圍也較廣,相對地會給人板子較長較重的感受。因此,操縱性較差,尤其是需要快速靈活的動作時,會明顯感覺比較難作。
〖 Effective Edge 較短的雪板 〗
與雪面接觸範圍較小,操縱性高,相對地不用施太多力就可以讓雪板離開雪面。因此,容易作一些快速靈活的動作。
另一方面,與雪面接觸範圍較小,受雪面影響也會比較小,對於初學者來說,卡到逆刃跌倒飛出的風險也會減少!
高速時的穩定性欠佳。
另外,在明顯凹凸不平的地形,雪板飄動、震動、不穩定跌倒的可能性較高。
什麼是 Contact Length
Contact Length 定義

Snowboard Contact Length
根據我的經驗和理解,Contact Length 是指:
- 當雪板平放在雪地上,滑行者站上去之後,雪板 Base 與雪面接觸的長度(如上圖)。
中文不知道怎麼翻譯,但日文稱作『 接雪長 (せっせつちょう)』,非常直白易懂!
若依照這裡的定義的話,Effective Edge 數值都會比 Contact Length 數值大。
影響 Contact Length 的因素

單板雪板 Contact Length、Nose Length、Tail Length 相對圖
如上圖,在相同雪板長度(Overall Length)的條件下,影響 Contact Length 的因素有:
- 雪板板型(Camber Profile)。板頭和板尾有 Rocker 板型設計的雪板,其 Contact Length 會比只有 Camber 設計的雪板來的短。
- 板頭和板尾長度。和 Effective Edge 一樣,板頭和板尾越短,相對的 Contact Length 越長。
與滑行之間的關係
〖 Contact Length 較長的雪板 〗
與雪面接觸範圍廣,直板時穩定性高。
摩擦範圍較廣,相對地會給人板子較重較難操縱的感覺。
直板時,接觸點離 Binding 遠,容易使人感覺板子較長。
〖 Contact Length 較短的雪板 〗
與雪面接觸範圍較小,摩擦範圍也較小,會感覺板子比較輕盈。
靈活機動性高。
直板時穩定性欠佳。
例子比較
這裡用 Jones Snowboard 系列雪板來舉個實際例子說明,因為 Jones 是少數提供完整 Effective Edge 、Contact Length、 Nose Length 、Tail Length 規格數據的品牌之一。
下面的表格是 Jones Mountain Twin 154cm 和 Jones Mind Expander Twin 154cm 的比較。會用這兩張雪板做比較是因為它們都是板頭只比板尾長 1cm 的 Directional Twin 板型,且具有不同 Camber Profile 和滑行型態,容易簡單明嘹地進行比較與說明。

Jones Mountain Twin 154 與 Jones Mind Expander Twin 154 比較表
在具有相同總長度(154 cm)的條件下,Mountain Twin 有較長的 Effective Edge 和 Contact Length,但具有較小的比例(Effective Edge to Contact Length Ratio)。
造成 Mountain Twin 相較於 Mind Expander Twin 有較長 Effective Edge 的原因,可以很明顯看出就是板頭與板尾長度的差異:
- Mountain Twin 154:板頭 23.2 cm / 板尾 22.2 cm
- Mind Expander Twin 154:板頭 38.5 cm / 板尾 37.5 cm
而造成 Contact Length 有明顯 30 cm 左右差異的原因是,Mind Expander Twin 的巨大 Rocker 板型的板頭與板尾設計,意味著板頭和板尾翹起,離開雪面接觸點的位置相對較早,為的是因應 Mind Expander Twin 所對應的 Powder 與 Freeride 滑行型態。
而 Mountain Twin 則是板頭至板尾都是 Tradition Camber 為主的 Freestyle 全山雪板。
說這麼多,那這些差異對於滑行究竟有什麼影響??
- 較長的 Contact Length 使雪板在平板和落地時具有較佳的穩定性,因此 Mountain Twin 較適合作為 Freestyle 雪板。
- 較長的 Effective Edge 使雪板在高速或 Carving 具有較高的穩定性。
- Effective Edge to Contact Length Ratio (比例)越大的雪板,相對地容錯率較高,提供較順暢的體驗,因此這部分 Mind Expander Twin 有比較好的表現。
- 在總長度條件相同的狀況下,Contact Length 較長或比例(Effective Edge to Contact Length Ratio)較小的雪板,在實際滑行時會給人長度比較長的感受。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釐清 Effective Edge 和 Contact Length 這兩個容易讓人迷惑的規格數值。期待各雪板品牌可以盡量提供完整數值規格,讓想選購的雪友們在單純閱讀規格的情況下能夠對於該雪板有更多資訊和理解,幫助大家做出最好的選擇。
雪友們對於 Effective Edge 和 Contact Length 這些規格如果有不同的見解,歡迎留言或寄信告訴我!!
延伸閱讀 :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雪場? 11 個初學者挑選雪場的重點與 9 個推薦日本雪場
初次滑雪的不安與疑問一次解答 解答 25 個第一次滑雪的不安與疑問
幫助你提升滑雪體驗 私房推薦:15 個滑雪的便利小物
不確定滑雪時該怎麼穿嗎? 滑雪怎麼穿?分享我的滑雪穿著